世界首台3D打印赛车问世:最高时速141公里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1-18

    第90届布鲁塞尔车展日前开幕,在展馆尽头的角落里陈列着一辆赛车,这毫不起眼甚至有些破旧的家伙,在数月前可比隔壁的“豪车”更受闪光灯宠爱,它叫亚利欧,全球首台3D打印的赛车,最高时速141公里,在多个赛道成功完成测试。
       
3D打印是否可以从汽车的研发转入制造?新技术当真“无所不能”?中国企业在市场上能否与欧美同行一较高下?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亚利欧制造者Materialise公司一探究竟。
      
量产汽车仍有“瓶颈”
     
“猛犸”3D打印机能够打印尺寸达到210 68 80厘米的零部件,亚利欧复杂的车身便是由它一次打印成型。问及能否制造比“猛犸”更大的打印机,公司副总裁维姆 米希尔斯说:“技术上可以,但考虑到经济效益,现在没人会这么做。”
     
3D打印的成本与物体的材质、结构和体量相关,目前规模化生产仅存在于助听器之类的小型物体,每年有数百万个3D打印的助听器问世。但物体越大结构越复杂,时间和成本随之骤升。
       
米希尔斯向记者展示了一根 “棍子”,拧动顶端的旋钮,它瞬间变身为塑料凳子。记者试坐后发现,复杂的结构让它比看上去结实得多。“公司里最壮的人坐在上面也没问题”,但按照目前3D打印的成本,它在市场上得卖2000欧元,米希尔斯说,“这就注定它只能是一件艺术藏品,而非流通的商品”。
      
反观汽车制造也是同样道理。据米希尔斯介绍,现在几乎所有汽车生产企业都拥有3D打印设备,多用于研发环节,这让他们设计更加自由也更易创新。“概念车可以做出非常梦幻的效果”,米希尔斯说。但在流水线上,量产汽车大部件的构想还不能实现,3D打印无法节约时间降低成本,这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改变,更别提打印一整辆汽车。
       
据亚利欧的设计团队介绍,今年的新赛车将放弃打印车身,而选择打印尾翼部分,理由是原车身结合加固的框架“有点重”。
       
技术应用亦有“边界”
       
3D打印不仅与制造业相关,也与普通人越走越近。许多人希望拥有个人特质明显的商品,欧美一些提供3D打印业务的网店广受追捧。日本一家公司推出了 “Baby复原服务”:只需提供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X光照片,便可打印出一个“肚子里的婴儿”模型作为纪念。但在米希尔斯看来,3D打印在医疗领域更能显身手。譬如连体婴儿的分离手术前,可通过X光扫描后打印婴儿模型,连体器官一目了然;罕见的心脏疾病外科手术前,可扫描病人心脏并打印出来,针对病源进行诊断,从而提高手术成功率。
       
“3D打印机现在的确可以做很多事情,但并非无所不能”,米希尔斯认为,网络上对新技术的一些描述并不准确,有的简直是异想天开。“构想应有确凿证据,而不能盲目地向公众承诺新技术可以做什么”,米希尔斯举例说,可以打印很多汽车零件,但不能打印出一整辆车;可以打印许多人体器官,但不是所有;受伤的士兵可以借助3D技术恢复得更好,但无法在数小时内痊愈……
       
3D打印带来的困惑,除了“能不能”做之外,还有“该不该”做。当手枪被证实可以打印后,有家网站向全球所有3D打印商发问:如果我要求打印枪支零件,你是否会接单?米希尔斯认为新技术不该制造威胁,而是要为普通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我们的答复是‘绝对不行’”。
       
中国企业需练“内功”
       
作为此行业先驱公司之一,Materialise公司一直在3D打印技术领域处于先进位置,现在,该公司已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3D打印技术研发公司之一。走进公司的一个机房,20多台大型打印机嗡嗡作响,有些物件刚开始喷涂底座,有些已经初显形状。这些大多是客户定制的模型,说不准很快将成为产品问世。因为打印过程全部由电脑程序控制,这些机器只需两个人实时监控。而在隔壁的展厅里,一台中国制造的小型打印机刚完成工作,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成品,设计精巧但材质相对粗糙。
       
3D打印是否会带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业界至今难下定论,但潜在的商机已经让国内的一些企业行动起来。“据我所知,有些中国企业研制自己的打印机,也有人提供打印服务,但似乎没有企业专门从事材料和软件的研发。”米希尔斯坦言这场竞赛并不公平,欧美在材料和软件研发方面掌握了许多核心技术,远远领跑于中国乃至亚洲。他建议,中国企业在急切想跑赢这场技术竞赛的同时,应专注于做出高质量的产品,这不仅要求有顶尖的设备,还需有相应的材料科技、软件研发以及出色的设计,诸多要素缺一不可。“劣质产品只会让人觉得3D打印是美丽泡沫。”米希尔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