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步入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日前在总结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科技成就时表示,中国科技正步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今后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
科技发展条件不断改善
万钢介绍,60年来,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持续增加,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万人,到2007年科技人力资源已达4200万人,形成了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高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2%。科研条件结构日趋合理,全国科研机构从1949年的30多个,发展到2008年的3775个,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文献和科学数据等在内的较为完备的科研基础设施和条件体系。
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60年来,中国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万钢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技工作者瞄准世界科学前沿,相继在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玛负超子、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高温超导、纳米材料、量子通讯、古生物考古、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创新成果,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等一批前沿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大面积推广种植,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
为国家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万钢表示,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载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了世界少数几个有能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作出贡献的国家之一。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科技在三峡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北京奥运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解决“三农”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方面,科技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万钢指出,60年来,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不断优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科技体制发生了重要变化。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重要突破。相继设立并实施了解决技术难题的“攻关”、促进农业科技的“星火”、发展高技术的“863”、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加强重点领域基础研究的“973”等国家科技计划,形成了面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较为完善的科技计划体系。《科学技术进步法》等科技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立健全了专利和知识产权制度,出台了一大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入
万钢说,目前中国已经与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其中97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04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民间科技交流十分活跃。中国科技工作者参加了近千个国际学术组织,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积极参与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1TER)计划等一批国际大科学工程,开展中医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以我为主的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国际创新园、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积极开展对外科技援助,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走出去”。
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战略基点
虽然60年来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万钢同时也指出,目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中国科技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
万钢表示,为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从长远考虑,今后科技工作的重点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造就一批支撑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经验。
万钢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抓紧制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发展规划。今后,中国政府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
万钢最后强调,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并通过各项政策措施推进科技发展。中国科技事业一定会继续进步和发展,不仅为中国人民,也将为世界人民的福祉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