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科技工作思路、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最后一年,更是赢得后危机时期新一轮发展先机的关键一年。江苏的科技创新已经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2010年全省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发展创新型经济这条主线,进一步开拓进取,不辱使命,努力保持更好状态,确立更高标准,再创更佳业绩。
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加突出“三个注重”:在不断扩大科技产业化规模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掌握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彰显科技的优势;在不断增加创新产出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提高产出的质量和效益,强化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提高水平,带头转型;在不断拓宽科技项目及科技工作覆盖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育重大标志性亮点,聚焦使用好各种资源手段,打造特色,扩大影响。
在工作抓手上,要切实发挥“三个作用”: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全省创新型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充分发挥高校院所知识创新的骨干作用,推动高校院所在服务发展中做贡献,加快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发展优势;充分发挥高新区等各类科技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集聚创新资源,集中打造自主创新高地。
在工作目标上,要全力实现“三个确保”:确保全省研发投入继续较快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0%以上;确保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继续较快增长,增幅达13%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1%;确保全省发明专利以明显高于专利申请总量的速度大幅增长,增幅达50%以上,推动全省创新产出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明显提高。
根据全省创新发展实践和业已形成的基础,江苏下一步科技工作的总体布局考虑是:方向在产业,基础在企业,特色在园区。按照这一思路,为实现全年目标任务,2010年重点要在产业培育、技术突破、企业创新、统筹发展等四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近年来我省高技术领域投资一直保持较高增长势头,要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推进的指导,加强目标考核,今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力争突破24800亿元。在此基础上,注重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抢占产业高端竞争制高点。
加强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在大力支持新能源、医药及生物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瞄准国际产业发展方向,培育一批具有较好研发基础、市场前景广阔、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部署无线通信、光电子、机器人、重大模具等一批未来有竞争性的高技术产业。集中资源推进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重点加大对重大整机和终端设备产品的支持,加大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成果的支持,推动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战略产品规模产业化,并再布局100个重大科技成果进入转化环节。各地尤其是苏中苏北,要在全省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统一部署下,结合地方条件和实际需求,依靠科技加快培育具有显著特色的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当地发展新的增长点。
全力推动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加快发展。医药及生物产业是国内外部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中之重,江苏有很好的基础和优势,必须抓住机遇,乘势而上。鼓励全省普遍加快发展医药及生物产业,使之尽快成为江苏高科技发展的支柱产业。省科技厅将专门成立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指导办公室,并整合设立专项资金,组织精干力量,用以支持和推动全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各地尤其是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比较集中的地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筹集资金手段,省市集成联动,共同推进医药及生物产业的大发展。重点建设泰州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一批产业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医药及生物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今年全省医药及生物产业销售超过2700亿元,增长30%以上。
加快建设各类科技园区。研究制定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创建一流创新型园区为目标,全面部署高新区新一轮发展。重点建设若干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园区,加快推动重大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企业等创新资源向高新园区集聚。2010年全省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000亿元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9000亿元。大力推进各类科技产业园、科技创业园建设,今年实现全省各县(市)和城市主城区科技创业载体全覆盖,孵化面积达1500万平米,使之成为全省高科技企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最活跃区域,成为地方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推动特色产业基地集约化发展,围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将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成为全省自主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先行区、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
2、加大对技术创新的组织力度。把对产业创新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支持指导的重点放在突破核心技术上,努力攻克重大科技难题,在一些关键领域切实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着力加强重大技术攻关。认真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深入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841攀登计划”和“高端跨越工程”,在医药及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软件与传感信息等具有比较优势的新兴产业领域,集中排出一批技术难题,重点瞄准光伏产业的非晶硅电池制备、多晶硅提纯和转换效率提高,风电装备的整机设计、变频控制和储能,传感网产业的传感器、数据传输、网络安全等技术方向,集中力量实现重点突破,力争尽快攻克一批产业核心技术,掌握新兴产业发展主导权。
切实加强对技术创新的组织。选择一批江苏产业创新发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今年的几个主要计划手段,要扩大采用全国公开征集、招标和重点委托等方式,组织多单位、跨学科的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积极探索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校企联盟等产学研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有效办法,推动更多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同研发,实现成果共享。
加强对技术创新的前瞻性部署。着眼国际先进水平,围绕培育发展未来高科技产业,统筹自然科学基金、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和科技支撑等计划手段,设立若干重大前沿专项,围绕储能技术、高温超导、无线传感、微纳制造、氢能源、碳捕获、云计算、激光、融合通信、智能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几年后的较强技术储备和纵深布局,力争在国际占有一席之地,不断培育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增长点。
加强专利和技术标准工作。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建设,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这几年,各地专利申请数量一直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要及时因势利导,着力优化结构,重点提升专利质量。调整和运用好激励手段,明确发展导向,更多地增加发明专利和有效专利比重,形成一批引领创新发展的核心专利群。鼓励和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研制产业重大标准,加快形成一批以我为主的重大技术和产品标准,构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技术和标准体系。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切实保护自主知识产权。
3、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抓住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有利时机,动员各方面力量支持企业创新,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建设一批创新型示范企业,加快形成江苏企业创新发展的整体优势。
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支持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国家水平的企业研究院,鼓励它们开展前瞻性、原创性研究和重大战略产品研发,带动行业技术进步,力争新兴产业中60%以上的主要骨干企业都建有重大研发机构或研究实验室。支持优势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院士工作站,加强工程化、产业化技术的研发和转化应用。今年新建各类科技平台200家以上,企业院士工作站50家,全省科技创新平台总数达1500家以上,力争70%以上的本土大中型工业企业都建有内部研发机构。依托产业集聚明显、要素集中突出的园区、基地和基层乡镇,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共性技术研发、设计、验证、测试等服务,支撑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大力提升平台建设水平,积极争取更多国家级和国际资质的研发、检测、认证等平台落户江苏。
培育创新型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实施自主创新“双百工程”和“重大项目推进工程”,对列入工程的100家骨干企业和项目,采取“一企一策”方式,集中加大科技资金、人才的滚动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的重大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启动“科技企业家”计划,培育壮大科技企业家队伍。实施“企业青年博士计划”,面向社会吸引更多的青年科学才俊向企业一线集中。鼓励龙头企业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力争每家重点企业都拥有一支高水平研发团队及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一批具??领军企业。以此为带动,建设1000家创新型企业,认定3000家高新技术 4、加大对统筹发展的支撑力度。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更多惠及民生,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深入实施“优良品种培育工程”,加强优质高效品种尤其是设施农业品种选育,尽快实现更多技术突破和更多自给。深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水稻和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示范辐射面积均达1200万亩。围绕沿海开发战略实施,积极组织开展耐盐植物新品种以及特色海洋渔业新品种的选育。创新农业科技的组织机制,组建15个左右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及100个科技型农业专业合作社,探索科技惠农的有效途径。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新建省级现代农业科技园5-8个,培育农业科技型企业60-80个。加强新农村科技示范点建设,加强培育苏北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深入推进科技富民强县工作。进一步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及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超市试点等工作,建立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继续推进科技惠民工程,重点实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集成技术、医疗卫生信息化集成管理及科技强警网络警务等一批民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科技支撑,组织研发新一代节能减排重大关键技术,培育节能减排创新示范企业20家,建设昆山高新区、江阴高新区等5个国家和省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配合国家“十城千辆”、“十城万盏”和“金太阳”等重点工程实施,集成资源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光伏等相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广示范。指导有条件的市县规划建设国家和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鼓楼、江宁﹑吴江等成为国家级实验区。继续加强太湖水污染治理科技工作,推动现有项目成果发挥效用。
发展创新型经济,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重大转型,这为科技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大历史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新的压力和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适应发展,进一步转变理念方式,不断以科技工作的机制创新和思路创新,更好地实现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1、集聚各类创新资源,形成支持和服务于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合力。进一步加强应用性基础研究。充分发挥高校院所原始创新和前沿技术研发的重要作用,围绕我省新兴产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扩大自然科学基金规模,组织实施一批重点基础研究项目,努力获取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为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提供更多源头活水。加大国家项目的组织实施力度,更多地争取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在我省布局,尽快在基础研究领域形成明显优势。
深入推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大力推动“校企联盟”建设,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省内高校院所联系挂钩一批企业,今年“校企联盟”总数达5000个,服务企业科技人员达20000人次。积极推动高校普遍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快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积极推进高校院所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年内争取建在高校院所的所有省级以上科技基础设施及百万元以上的大型科学仪器全面开放。深入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在重大成果转化、重大载体建设等方面的战略合作,努力开拓与浙大、中科大等一批新的省校合作关系。积极鼓励“科技顾问团”、“科技联络员”、“科技镇长团”等多种合作模式,不断完善地方产学研工作体系。积极引导产学研资源向苏北集中,活跃苏北产学研合作。认真办好“第二届国际产学研合作论坛暨跨国技术转移大会”,着力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一批产业创新国际合作联盟,探索利用国际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和新渠道。加快外资研发机构建设,鼓励本土企业与其开展技术合作,着力推进与著名跨国公司研发机构的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全省外资研发机构总数达400家以上。
广泛推动全社会科技创新。树立大科技理念,注重加强科技创新的资源布局和综合协调工作。启动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江苏试点工作,加强与多部门多单位的组织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力量参与和支持创新。深入推进南京市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有条件的市建设国家和省创新型城市,努力在科技资源整合、强化企业主体、加速成果产业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有效途径。开展江苏省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县(市)建设。拓展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在创新专业镇建设基础上,积极推动创新型乡镇建设。
2、集中各种资金手段,提高科技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的组织程度。坚持突出重点。按照有形、有带动作用、有标志性影响的要求,进一步聚焦科技工作和科技资源配置重点,围绕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平台建设、重点园区培育等,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抓好一批重点创新项目,加快形成新的标志性重大亮点。建立省厅和相关市工作会商机制,就全省规划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商定联合推进办法。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大局意识,加强与全省重点工作的紧密衔接,上下同心,集中抓出一批重大项目,合力打造江苏地方工作品牌。
强化工作导向。今年的计划工作主要加强专项引导。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重大平台建设、重大科技项目立项等将设置关键性评价指标,重点审查研发投入、发明专利、人才队伍及校企联盟建设等情况,充分运用择优支持的手段,进一步体现目标导向。加强科技统计监测,建立重点产业、主要行业与典型企业监测制度以及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健全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及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实施R&D资源清查,及时掌握全省创新发展情况,指导和推动工作开展。
创新支持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调整和完善科技计划手段的使用方式。对重大核心技术攻关,面向省内外实施委托组织或招标;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重大标准制定,鼓励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牵头实施,组织联盟内单位联合攻关和集成创新。对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筛选一批重点进行较长时期规划,逐年作出资金预算安排,以保证人才队伍稳定和研究工作的持续;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根据全省产业创新布局和项目的具体进展情况予以连续滚动支持,鼓励做大做强和重大技术的突破;对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产学研联合研发、创业投资引导、技术标准及软科学研究等,更多采取后补助形式予以支持;对列入“双百”工程、“八大工程”、“双千人才工程”等的重点项目,项目负责人和承担单位可适当放宽在研项目限制的条件,鼓励有条件单位及科研人员更多承担科研创新任务。
3、集成各项科技工作,营造更为有利的创新型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强政策落实。健全完善科技政策落实协商机制,建立工作责任制,以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为重点,不断扩大政策惠及面,力争享受科技政策优惠的企业达12000家以上。积极推动自主创新产品应用政策的落实,争取出台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目录,推动制定政府首购和订购的具体实施细则,重点落实和解决医药及生物技术、软件与电子信息、轨道交通与工程装备等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政策。加快推动制定政府补贴和重大建设工程对自主创新产品招标加分等有效措施和办法,促进首台(套)自主装备使用政策的落实。
积极发展科技金融。争取在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模式上取得新的突破,大力推动地方商业银行率先在创新密集区域设立科技支行,引导高新园区建立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建立完善科技贷款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好省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资金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园区建设等的贷款支持,支持市县建立地方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加快推进创业投资发展,充分发挥政府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吸引民间资本、海外资本支持创新创业,力争全省创投资金规模达400亿元。积极探索发展科技担保和科技保险,组建地方性的科技担保公司,提高科技保险保费补贴比例,帮助企业降低创新风险。
加强目标责任考核。推动建立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促进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进一步做好市县科技进步考核工作。加强对市县全社会研发投入、科技部门掌握经费增长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明专利数量、创新创业载体建设等产出情况的考核。对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较好的地区、单位和相关个人,实行表彰和激励。
加强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为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科技部门自身必须“强身壮体”。要继续扎实推进全系统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政务公开制度,加快建设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平台,建立全系统的科技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体系。发挥纪检监察的监督职能作用,切实加强科技项目及资金使用的全过程审计与监督,确保认真做成事、干净不出事,通过党风廉政作风建设带动和促进科技部门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注重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热忱服务基层,倾心服务社会,努力打造风清气正、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机关和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