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建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建设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13-09-23

  创新文化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 集中反映在人们关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和相关的制度建设上,具有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兼容并包的显著特征。本文在分析科研院所发展与创新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探讨了院地合作模式下新建科研院所开展创新文化建设的优势与不利因素,并尝试性地提出以“夯实物质基础、构筑制度体系、培育理念共识”为主要内容的创新文化建设途径。
关键词: 
院地合作 科研院所创新文化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对于文化和创新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论科学技术》一书中对文化和创新两个关键词有着精辟的论述:“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生存方式,影响着科技的生成、发展与传播,影响着科技创新的进程和结果,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事实上,文化、创新都与科技有着密切关系,一个社会的文化氛围不仅影响科技知识和成果的出现,更会影响到科学知识的传播以及科技成果向现实的转化,而先进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往往是在最适宜的文化环境里才能实现突破。工业化的历程告诉我们:越是创新活跃的地方,就越容易形成产业革命的广阔舞台,越容易形成创新集群以及各类资源汇聚的经济中心;一旦创新活力丧失,就面临着在竞争中出局的危险。十八世纪以来,世界的科学中心和工业重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再到美国,表面上是地理位置的更替,实质上是创新能力强弱转换的结果,其中无不包含着深厚的文化根由。由此可见,一个社会越是希望科学技术健康发展,越是希望新的科技革命、产业革命走向成功,就越应该关注如何营造良好的、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2]
        
对于科研院所而言,创新文化是指与科技创新活动相关的文化形态, 集中反映在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制度规范以及人们关于创新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从其构成来看,创新文化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它依次递进地作用于社会文化的物质层次、制度层次、精神层次,分别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理念文化。其中,物质文化最明显,是浅表的,集中体现于优良的环境、完善的设施、优秀的人员、资源的支持等方面;制度文化是基本的、渐进的,集中体现于资源分配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而理念文化是深层的,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集中体现于行为规范的树立和价值观念的更新等方面。
       
科研院所的创新文化具有以下几点显著特征:
   
一是以人为本。
科技研究要获得成功,需要有装备精良的仪器和设备,但更需要有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特别是在当今科技创新活动中,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越来越重要。因此,创新文化应是以人为本的文化,是充分激发人的内在动力的文化,是发现、培养、大胆使用创新人才的文化。[3]
        
二是开放合作。现代科学越来越趋向于复杂和综合,许多重大科学成就的取得,往往都是来自于交叉和边缘学科。同时,科学与技术的互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国家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都已成为当今科技发展的重要特征。[4]任何封闭、单一小团体的科研活动已经跟不上科技创新的步伐。因此,创新文化应是开放合作的文化,创新需要开放,在开放之中合作,在开放之中创新。
    
三是兼容并包。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追求真理,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是决定原始性创新取得成功的精神条件,在科研院所建立一个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文化环境,对于促进科研人员全面发展来说极为重要;二是宽容失败,科研的创造力需要一种信任的文化,这种文化鼓励冒险,无论成功和失败都会受到庆贺。这种宽容失败的环境, 才能摒弃以往的浮躁习性和只许成功不能失败的无形压力,激发科技人员产生新的科学思路和创新灵感。
        
二、科研院所发展与创新文化建设的辩证关系
        
正如武汉理工大学杨怀中教授所说:“文化创新直接决定科学的创新,科学的创新归根到底要回归于文化的创新,要实现科学创新,必须把建立创新文化作为前提。”[5]科研院所肩负着引领创新文化发展方向、探索创新文化建设模式、丰富创新文化时代内涵的使命和责任。在科研院所做好创新文化建设工作,不仅是科研院所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更是科研院所自身发展的需要,其辩证关系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创新文化是科研院所的核心价值取向
        
创新文化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的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过程,其核心就是激励探索、提倡实践、鼓励敢为人先、包容个性、张扬创新、宽容失败。这种富有先进气息的文化必然在组织内形成民主自由、宽松和谐、健康向上、人才辈出的创新文化环境,能够有效地促进科技创新。[6]而当一个组织自身具有很强的创新文化特色时,会通过组织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等表现出组织的特殊性,有利于该组织在科技创新上发挥整体效力,体现出独特的核心竞争优势。因此,创新文化是科研院所的核心价值取向。
        
(二)科技创新需要创新文化的强大支撑
         
科技创新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需要一定的外部和内部条件。在科技创新工作中,直接发挥作用的生产要素有科技人员、科研条件、研究对象等。要实现科技创新单靠一方面是很难发挥作用的,必须建立一种协调的、催人上进的体制或机制,这种体制或机制的核心就在于创新文化建设。科技创新只有在物质硬条件和文化软环境共同作用下才能取得进步,离开创新文化,科技创新将缺乏生命力。
         
(三)创新文化建设必须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
         
科研院所一般都是专业性很强的研究机构,其创新文化建设与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紧密关联,我们说两者要协同发展,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科研组织中,科技创新战略要与创新文化相适应;创新文化作用于人,而创新战略的实施归根结底要依靠人,只有两者在使命、愿景、价值观相协调,方能有效促进科研院所事业的顺利推进。二是指创新文化建设要与科技创新的文化背景相融合,通过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科技创新过程中汲取灵感,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使创新文化能够落地生根,固化为组织发展的内生需求。
         
正因为科研院所发展与创新文化建设具有紧密联系、互为促进的内在关系,中国科学院始终高度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工作,将其作为
知识创新工程、“创新2020”等战略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持之以恒加以推进,在全系统形成了有利于催生创新动机、提升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的组织文化环境。
         
三、院地合作新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优劣势分析
         
院地合作既是推动科技与经济合作,提升中国科学院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中科院发挥科技创新国家队作用,引领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科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院地合作模式日益多元化,体制机制创新成果丰硕。以笔者所在常州科教城为例,作为以“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所企共赢”为核心理念的区域创新平台,自2006116日中科院与常州市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科学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与产业化中心以来,短短7年间,中科院系统已在常州建立了13个分中心和6个研究院所,建成了21个专业实验室;与企业共建19个研发中心;依托中科院技术孵化出20个高科技公司;先后承担了国家863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省级以上重大科技项目43项,产业化项目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形成了一批集人才培养基地、科技创新基地、产学研基地为一体新型科研院所群。
       
上述新建科研院所既有体制新、机制活、产学研结合紧密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如何从零起步完善机构组织、集聚人才智力、破解创业难题的现实挑战,其创新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形势、呈现出新特点:
    
一方面,
新建科研院所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在物质基础层面,相比老科研单位而言,新建科研院所普遍具有硬件设施起点高、园区配套完善、机构紧凑、人员精炼等优势,不存在历史负担,没有设施老化、人员冗余等老大难问题,拥有创新创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在体制机制层面,随着院地合作模式的不断拓展和成熟,新建科研院所往往作为地方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项目示范和先行先试的使命,在人员引进政策、资金投入模式、政校所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普遍呈现出体制新、机制活、不受传统模式制约的特点,具有利于创新的强大内生动力。在观念理念层面,得益于新模式、新环境、新机制,以及更为年轻、更具活力的科研团队,新建科研院所的干部员工普遍具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视野,以及敢闯敢拼的创业精神,很多核心骨干拥有在国外科研院所学习、工作的经历或者自主创业经历,对于以人为本、开放合作、兼容并包的创新文化内涵有着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易于、乐于、善于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软环境。
    
另一方面,
新建科研院所在创新文化建设方面也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首先,由于院地合作模式本身是一个不断深化、发展、明晰的过程,研究方向凝练和学科带头人培养都需要时间,科研团队自身也需要一个由陌生到纯熟的历练过程。因此,如何平衡人力资源高成长性、低融合性的优缺点,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为能否助推创新发展、凝聚创新氛围的重要环节。其次,一个从零起步的新研究机构也存在着协作单位少、对接企业少、研究平台少等实际困难,在竞争力排名、项目申报、基金扶持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瓶颈,外部竞争压力也考验着领导者推进创新文化的毅力和决心。再次,新建科研院所在内部规范方面,尤其是运行管理规范、学术交流机制、执行力建设等方面较为薄弱,制度文化的形成需要内外合力的共同推进。最后,相对于历史悠久、规模实力雄厚的老研究机构,新建科研院所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积累少、底蕴浅、载体小,对创新文化建设的方向、模式等问题有一个凝聚共识的过程,有可能走一些弯路。
     
三、在新建科研院所建设创新文化的途径
     
(一)丰富载体、优化环境,夯实创新文化的物质基础
   
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科研院所最基础的资源,需要根据科研和发展需要,尤其是针对新科研机构缺乏领军人才的实际,重点引进一批兼具科研经验和领导协调能力的领军型专家,并以此为核心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聚集一批适应市场竞争的营销人才,形成能够适应产学研结合大环境、主动对接企业产业的复合型科研队伍。要坚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相结合,重点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创办或加盟孵化企业,通过搭建平台、吸引风险投资和外部资金,盘活专利等知识产权资源,营造鼓励岗位创业、引导创新致富的氛围,将全员工作重心凝聚到创新实践中来。二是加强各类研究平台建设。充分利用院地合作优势,争取政府、基金会、高校、企事业单位对科研的支持,进驻或合作建设创研基地、科教中心、大学科技园、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充分利用公共资源,接地气、聚人气,拓展创新思路、感知创新信息、共享创新成果,找准所在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企业研发需求,找到科技创新、市场推广、协同合作的结合点,为创新文化生根发芽创造良好物质条件。三是要积极争取社会支持。新建科研院所只有面向社会,参与市场竞争,才能不辱机制创新使命,在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浪潮中获得成功。为此,首先要苦练内功,加强学科建设,凝练研发特色,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知名度,缩短与传统研究机构的差距;其次,要发挥机制灵活、贴近产业需求的优势,积极与企业开展共赢合作,发挥自身在信息、人才和技术方面的比较优势,换取资金、市场、渠道等社会资源,实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激励创新的良性循环;第三,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科研基金和研发项目的申报工作,以项目引人才、以项目促合作、以项目求发展,为创新文化建设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
    
(二)优化制度、健全机制,构筑创新文化的制度体系
      
制度建设是新建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关键,主要包括运行机制、组织管理制度、学术交流机制以及执行力建设。一是要按照现代科研院所制度的要求, 大胆创新内部管理机制。利用包袱轻、政策优、冗员少等有利条件,推行扁平化管理,完善科研、推广、产业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尽快建立起精简高效、民主管理、激励创新的运行机制,实现新设机构的规范有序运行。二是要克服国有科研机构与市场脱节的弊端,推行资源有效整合。通过试行项目模拟核算制或内部招标制,以市场需求和经济杠杆来推动课题选择、团队组建、资源分配等工作;结合绩效工资改革,建立科学的业绩评价和收入分配办法,真正将科研人员研究市场、创新技术、转化成果的成效与收入、业绩、荣誉挂起钩来,激发他们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建立健全学术交流机制,通过学术交流方式、范围、频率和特色等方面的完善和创新,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品牌,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创新创优的学术氛围,同时在活动中也能激发科研工作者吸收新知识、了解新动态、打开新局面,使科技创新本身充满活力[7]四是加强执行力建设,抓住新机构成立初期建章立制的机遇,对新团队、新职工因势利导,利用好各种有利于创新的激励制度资源,把创新导向、行为规范转化为科技人员的行为模式,促进执行力的涵养生成,促进创新文化的真正形成。
    
(三)更新观念、激励创新,培育创新文化的理念共识
   
创新理念培养是创新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撑科研院所文化体系的灵魂。培育创新的理念文化,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倡导淡泊名利、潜心研究、严谨治学的良好风尚;营造团结进取、真抓实干、敬业奉献的和谐氛围;弘扬学以致用、敢为人先、善于竞争的优秀作风,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规范科技活动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科研院所发展的战略定位和科技创新目标作为创新文化建设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加强对科技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使创新文化渗透到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可以在本单位内部,通过“树先进、立标杆、争优秀”等活动,以身边的先进人物和鲜活事迹,感染和引导广大员工;也可以在兄弟院所间,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互动交流,拓宽视野、树立榜样,加深对文化建设的理解和把握;还可以积极与机关、企业、大专院校加强合作,通过合作共建,了解新需求、学习新观念、交流新成果,不断完善和明确科技活动的价值取向。二是把握时代脉搏和广大职工的思想状况,凝练与本单位的定位、战略目标和使命相适应的理念和价值观。将科研院所文化建设同单位的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夯实职工队伍的思想基础。不断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促进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8]三是要营造鼓励竞争、宽容失败有机统一的文化软环境。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主旋律,科研院所作为市场主体之一,必须对外直面竞争、对内鼓励竞争;而宽容失败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必要条件,是科研工作的客观规律,没有屡败屡战,难以成就创新的更高境界。因此,新建科研院所必须兼顾两者的理念内涵:针对具体项目,要以分类扶持和差别考核为手段,区别创新的难易、大小,实行有区别的投入、考核机制,鼓励平等参与、避免恶性竞争;针对具体人员,要建立纵向、横向、侧向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既看短期成效,也要看长期表现、还要看群众评议,不能因一时得失决定去留成败。用实际行动和典型事例取信职工、激励职工,共同构建宽容奋进的文化软环境。

参考文献

        [1]江泽民:论科学技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0-21.
[2]徐冠华:科技创新与创新文化—在香山科学会议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J].中国基础科学,
2003(6)5-7.
[3]金胜男,高 芸,戴维平等:科技创新呼唤科技创新文化[J].上海农业学报,2006,22(3)
84-86.
[4][2].
[5]谭坤艳:论科学创新文化及其构建[M].成都: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4-5.
[6]  :科研院所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60(2)210-215.
[7]陶新珍,叶良均:科研院所创新文化建设的制度思考[J].科学管理,2009(1)12-14.
[8]张红云:浅谈农业科研院所创新文化的建设[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52-154.
(陈海霞)